什麼是口吃?
什麼是口吃?
言語流暢障礙是一種說話流暢度受到節奏、不規則語速、及各種不流暢干擾流暢性的溝通障礙,除了迅吃 (Cluttering),最常見的語暢障礙就是口吃 (Stuttering)。
這次文章是想讓大家理解關於口吃的那些事。
口吃就是說話有結巴,重複,拉長語音,或是斷斷續續...等不連貫行為。
有些人還會發展其他心理負面影響,迴避,逃避,眨眼,搖頭...等衍生第二行為 (Secondary behaviors)。
不過...不是每次我們吃螺絲或是講話不順的時候就是有口吃喔!
當我們說話不連貫的時候,就稱為「不流暢」(Disfluencies), 而這些不流暢會以不同形式表現出來。
舉例來說,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可能會有遲疑、停頓,偶爾也有可能會重複單音,或是部分詞彙。
有些可能很容易被人注意到,有些則不。
以下是常見的不同種類的不流暢,且由最不明顯到最明顯排列。
以「我要那瓶可樂」為例:
插入填空詞 (interjection) 我..痾...要那瓶可樂。
修改 (revision):我要...我很想要那瓶可樂。
片語重複 (phrase repetition) :我要...我要那瓶可樂。
詞彙重複 (word repetition): 我要那瓶可樂...可樂。
單音重複 (sound/syllable repetition):ㄨ(w)..ㄨ(w)…ㄨㄛˇ(wo)要那瓶可樂
過多/句中單字重複(whole word repetition):我...我...要...那瓶可...可...可樂
延長 (Prolongation):ㄨ(w)~~~~我要那瓶可樂。
停頓 (Blocks):我 (停頓)要那瓶可樂。
單音重複、單字重複、延長、停頓,這些的不流暢,是有口吃的人常有的特徵。
由於單音重複、單字重複、延長、停頓為常見的口吃特徵,這些不流暢又稱為「(像)口吃的不流暢」(stuttered disfluencies / stutter-like) 。
而我們平時咬咬螺絲,說話偶爾不順產生的不流暢則稱為「正常不流暢」(normal/typical disfluencies) 或「非口吃不流暢」(non-stuttered disfluencies) 。
而這些像口吃的不流暢可能會引起一些其他行為,例如:
挫折感/羞愧感
自己口吃的時候感到焦慮
恐懼別人對自己口吃的觀感/評價
溝通困難影響社交生活
旁人的負面反應,例如:說話時被打斷/忽略
生活不良影響或是生活品質
當有以上情形,就足以構成「言語流暢障礙」。
口吃如何造成的?
目前研究指出口吃不是單一一個原因造成的,是多重因素引起的:它是由基因與環境交互影響引起的!
從以前到現在,基因都是引起口吃的重要因素!研究長期以來都證明了口吃會遺傳!
換句話說,若家族有人有口吃的問題,後代也有很高的機率(並非100%)會有口吃的問題。
因為不是100%的遺傳,所以還是有其他環境的因素會影響。
而科學家也發現口吃者和非口吃者的大腦構造和運作是不同的!
生物構造細節這裡就不多贅述,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查看,大量文獻都有支持此論點。
e.g., Chang, erickson, Ambrose, Hasegawa-Johnson, &Ludlow, 2008
雖然環境因素尚未完全明瞭,但是有許多科學家列出一些可能影響口吃的後天因素:
語言能力:文法組織、詞彙、音韻發展...等
口腔動作能力:語速、口腔動作控制、動作協調...等
氣質/性情:遇到說話困難時的反應,調節困難及挫折的能力....等
許多孩子在2.5歲-4歲開始口吃,而剛好這些能力在都還在發展中。
孩子還正在學習如何組成詞彙、組裝句子、發音、個性發展,所以這階段的說話常有不順暢的情形。
這些理論並不是說這些原因就會導致口吃。
也不是會口吃的孩子就有語言、口腔動作障礙,但會口吃的孩子也有可能會有其他發展上的困難。
最新研究的結論:口吃是基因和環境因素交互影響造成的。
口吃不是心理障礙導致的!
但是心理壓力、家庭生活模式、及焦慮會加劇不流暢或是影響個人對於口吃的負面情緒。
而口吃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溝通障礙,每個人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太一樣。
不僅每個人口吃程度每天都不一樣,連在不同的環境設定情形都會表現有所不一樣。
那有沒有可能有一天孩子就不口吃了呢?
自然恢復 (Spontaneous Recovery)
研究指出,至少75%會口吃的小孩即使在沒有語言治療介入的情況下,最終不再口吃,這種現象稱為「自然恢復」(Spontaneous Recovery)。
但我們無法準確預估孩子是否能在沒有介入的情況下會自然恢復,所以語言治療師適時地介入治療是很重要的!
雖然沒有辦法指出單一風險因子,長期研究也整理出一些可能會持續口吃的高風險族群。
性別:男孩比女孩持續口吃的機率較高
家族史:家中有口吃家族史的小孩較容易持續口吃。
首次口吃年紀:若是在35個月或3歲半才開始出現口及行為的,較容易持續到成人。
距離首次口吃的時間:許多孩子在開始口吃內一年內會自然恢復,即使有少許的孩子在距離首次口吃四年後才恢復。不過口吃時間越長,自然恢復的機率越低。
口吃趨勢:以首次口吃的第一年不流暢(disfluncies)的情形來比較,若孩子不流暢的情形有下降,自然恢復的機率會比不順暢增多的孩子還高。
其他溝通障礙:若孩子還有其他的發展障礙,也是屬約比較容易持續口吃的較高危險群。
不流暢類型:小孩口吃時若出現較多像口吃的不流暢 (Stutter-like disfluencies)會比出現正常不流暢 (normal disfluencies) 的小朋友更有可能持續至成人。
既然孩子有很大的機會會自然恢復,也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介入治療,那在什麼情況下你需要找語言治療師呢?
1) 家裡有口吃家族史
2) 口吃持續6個月或更長
3) 3歲半或更晚才開始第一次口吃
4) 口吃程度越來越頻繁,不順暢種類越來越像口吃不流暢(stuttered disfluencies)
5) 說話時感覺吃力或緊繃
6) 開始有迴避說話的行為或認為「說話很難」
其實我覺得家長若覺得擔心,建議可以先找語言治療師。
語言治療師會做專業的評估決定是否要立即做治療,或是可以再觀察一下!
References:
Boyle, M. P. (2019). Psychological correlates of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cal explanations for stutte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2(4), 435–443.
Chang, S.-E., Erickson, K. I., Ambrose, N. G., Hasegawa-Johnson, M. A., & Ludlow, C. L. (2008). Brain anatomy differences in
childhood stuttering. NeuroImage, 39(3), 1333–1344.
Fluency Disorders. (n.d.). Retrieved June 05, 2021, from https://www.asha.org/practice-portal/clinical-topics/fluency
disorders/#collapse_1
Guitar, B. (2014). Stutter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its nature and treatment(4th ed.). Philadelphia: Wolters Kluwer
Health/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Yaruss, J. S., & Reardon-Reeves, N. (2017). Early Childhood Stuttering Therapy: a Practical Guide. Sturrering Therapy
Resources Inc.
תגובו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