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能力 (Presumed Competence)
家長A:雖然他不太會說話,但我不管,我就一直和他說,結果有時候他會讓我很驚訝,原來他懂的其實很多!
把高科技溝通輔具拿出來,家長B:他看得懂嗎?他都不還不會辨識圖片,怎麼會學會使用高科技AAC呢?
家長A和家長B的預設立場明顯不同,而家長A的思維就是我們今天想要討論的,假定能力: Presumed Comptetence
什麼是假定能力?
假定能力(Presumed competence) 指的是每個人都有學習、思考和理解的能力,無論他們是否有任何診斷或其他身心障礙。
這一概念鼓勵照顧者及教育者以積極的態度去支持協助學習,哪怕個體的能力沒有立刻表現出來,也要相信他們具有學習和溝通的潛力。
這種觀念與假定理解(Presumed knowledge)有所不同,後者指的是預設某個人已經掌握了某些知識或技能。所以,若錯判個體已經擁有了某種技能,而跳過教學,可能會導致個體感到挫折或錯失學習的機會。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學習,若孩子沒展現出某種技能或知識,我們應該先思考:我們是否教過孩子?
是否提供適當的教學方式,以及足夠的練習?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肯定所有溝通方式
把模仿語言,或重覆他人話語(echolalia) 也看作有意義的溝通,而不是無功能性、隨意的重覆。
提供並接受多種方式的溝通途徑,不要只認為口語比其他溝通方式更優越、更值得追求。
例如:在和孩子一起遊戲、互動時,家長可以接受並肯定孩子通過手勢、表情、用手指、甚至是發出聲音的方式來參與。比如,孩子可以通過指著一個玩具表達他們的興趣,而不是一定強迫要使用口語。家長應當鼓勵和回應這些溝通形式,尊重孩子的表達方式,而不是僅僅要求口語交流。
例如:在進行互動時,透過示範與孩子一起使用溝通輔具。即便孩子口語表達有困難,家長也可以通過這些工具和孩子交流,詢問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使用不同溝通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相信每個人的學習潛力
提倡並鼓勵學習和溝通:當你相信個體有能力學習時,你已經為他們提供了成長、發展新技能和表達自己的空間與機會。
永遠假定個體正在吸收新知,即使他們沒有立即回應。
例如:在推行或使用AAC溝通輔具時秉持著「假定能力」的原則,意味著無論使用者目前的能力或溝通方式如何,都要相信他們具備理解、學習及有意義溝通的潛力。
包括為使用者提供完整且詞彙豐富的AAC系統,即使是初學者也不例外,並持續示範如何使用這些語言系統,而不簡化期望
(如:只提供四格選項或限制選項)。專業人員和照顧者應假設個體能夠並且將會隨著時間發展溝通能力,重點應放在創造實際的溝通機會,而不是僅限於基本請求或簡單詞彙。鼓勵探索並尊重所有的溝通嘗試,讓他們的聲音感到被重視,從而增強使用者的信心和參與感。
相信每個人的學習潛力
提倡並鼓勵學習和溝通:當你相信個體有能力學習時,你已經為他們提供了成長、發展新技能和表達自己的空間與機會。
永遠假定每個人正在吸收新知,即使他們沒有立即回應。
例如:給予孩子充足時間去學習、思考和回應,在教孩子新知識和新技能時,應避免急於得到回應,或是教了幾次孩子沒有反應,就認為孩子學不會。當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困難時,可以調整教學方式,如:通過多種感官方式的方式教學——透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方式在不同情境幫助孩子學習。
又例如:當開始示範AAC溝通輔具時,孩子沒有馬上模仿,或是做出反應,就認為孩子不適用溝通輔具。應在不同情境,用法中持續示範給孩子看,並相信他們能學會。
尊重與平等
與孩子交流或談論孩子時,避免使用帶有歧視、健全主義的語言。
例如:說出「像他們這種不正常的孩子」
要像尊重沒有身心障礙的孩子一樣尊重有身心障礙的孩子。
當家長與孩子交流時,避免使用帶有歧視或負面標簽的詞匯。例如,不要說「你要這個幹嘛?」、「你做不到這個」,
而是可以說「你可以嘗試這個」、「我們可以一起試試看」。
通過這種方式,家長能夠避免語言上的傷害,並且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信任。
例如:明明孩子已經十二歲,還用兩歲的口氣在與他們交流,凡事替他們做決定,不讓他們為自己倡議、為自己發言。
不要在孩子面前討論得好像他們不存在一樣。
如果有必要與治療師、醫生討論孩子的進展,可以選擇私下溝通,或者如果需要在孩子面前提到相關話題,可以客觀陳述目標和困難、邀請孩子參與,問問他們的感受:「我們在了解你的校園生活」、「你有什麽想法嗎?」、「你喜歡這樣嗎?」 ,尊重孩子的存在和感受。
例如:別在孩子面前抱持著「反正他聽不懂」的心態而高談闊論。
情感表達
先試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當孩子出現不配合或情緒化的行為時,耐心觀察或詢問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分析是否感官或情緒失調,而不是立刻認為孩子「故意不聽話」、或「沒有能力」。例如,當孩子在購物中心一直哭鬧,先去了解是否環境噪音太大,造成的感官過度刺激,而導致情緒失,而不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在搗亂。
重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感受、經歷、意見、記憶、喜歡和不喜歡的人事物,即使有時表達起來比較困難。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家長可以通過關注和尊重孩子的獨特興趣來支持他們的自我表達。比如,如果孩子有著特別的愛好(如:收集小石子),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分享更多關於這個愛好的想法,而不是強迫孩子參與家長認為更「正常」的活動(如:小男生該玩車車,大男生該玩機器人,小女生都該玩扮家家酒)。
提倡自主權
身體自主權:避免手把手的強制輔助,教育者、家長、治療師應提供支持而不是控制孩子。
例如:在使用溝通輔具時,避免手把手的去半強迫孩子應該選什麼詞彙,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是不是孩子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可以提供示範,而不是去控制孩子應該怎麼表達。避免手把手的輔助,也是在支持孩子的身體自主權。
透過兒童導向,跟隨他們的節奏,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在生活中,即時不使用口語,也可以觀察孩子行為,尊重孩子的決定。例如:與其拿玩具給孩子玩,不如讓孩子慢慢接近、或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玩具,大人在加入一起陪玩。
提升自主權和尊嚴:相信他們有能力,並讓他們參與到自己生活的決策中,提升自我價值感。
家長可以邀請孩子參與一些簡單的家庭決策,比如選擇周末的活動或晚餐吃什麽。即使孩子的選擇可能不如預期,家長也應該認真對待,並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權和被尊重的價值,提升自我價值感。
如果想要記得事情太多,那我們就先從幾個不要做的事情開始吧!
我們盡可能不要…
設限:認為「他學不會的」;應當懷有期望, 同時提供個性化的支持。
做消極負面假設:「沒關係,她不懂。」
因為他們的困難而把他們當嬰幼兒對待:要用適齡的方式與他們交流
未能提供必要感官和執行功能的支持,而把孩子沒能獨立的原因歸咎於他們。
只試圖「修正」他們的短處,而是要關注他們的優勢。
我們都要相信每個人都有學習、溝通的能力,即使方式不同。
References:
Biklen, D., & Burke, J. (2006). Presuming Competence. Equity &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39(2), 166–175. https://doi.org/10.1080/10665680500540376
Heyworth, M., Chan, T., & Lawson, W. (2022). Perspective: Presuming Autistic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nd Reframing Facilitated Communic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22.864991
Special thanks to: Xuedi (Emma) Yang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