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為什麼自閉光譜女性常被誤診、延誤診斷,甚至漏診?

Updated: 9 hours ago



在自閉光譜的辨識與支持系統中,自閉光譜女性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她們常常因為社會期待、行為表現差異、診斷體系的偏誤等多重因素,而比男性更晚、更少被診斷。許多人因此錯失了及時的支持與理解。

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





1. 診斷標準本身存在性別偏差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大多數診斷工具與標準,多半是基於男性樣本所建立的。這樣的歷史背景造成診斷工具在辨識女性時,往往缺乏足夠的敏感度 (sensitivity) 與特異度 (specficity) 。

女性可能較善於眼神接觸,或表現出更符合「社交期待」的行為,因此當她們的特質表現方式與典型診斷標準不符時,診斷就容易失準。許多細微但真實的困難,就這樣被忽略了。





2. 男女在自閉特質表現上的差異

儘管不是絕對,多數男性更明顯的重複行為和社交溝通困難,這與現有的診斷標準較為吻合。女性則常呈現出更細微的社交困難,例如與人互動時顯得「不自然」,但又不至於「不符合社會期待」。

此外,比起男性的強烈興趣較多集中於汽車、電視、電玩與歷史,有些研究更指出女性的特殊興趣往往更具社交性,例如娃娃、動物、名人、動畫角色等,並會主動與人分享。這些興趣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小女孩的喜好」,從而掩蓋了她們在互動方式上的困難。





3. 偽裝與掩飾:戴上「社交面具」的她們

許多自閉光譜女性非常擅長模仿別人的社交方式,以「看起來沒有不一樣」的方式融入群體。這種「偽裝」是一種應對機制,但也因此讓她們的困難被社會、專業人員,甚至家人忽略。

常見的偽裝行為包括:

  • 模仿身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一種常見的策略是有意識地模仿他人的非語言暗示。例如,一個人可能會刻意模仿他們認為社交成功的人的面部表情或身體語言。即使他們的自然表情可能與社會期望不同,這也有助於營造典型社交參與的印象。

  • 排練社交提示:許多自閉光譜人士可能會在互動前思考或排練常用語句或回應,事先為社交場合做好準備。這樣的規劃可以幫助他們更有自信,並降低表現出可能被注意到與眾不同的行為的風險。這是偽裝行為的一個範例,通常用來在對話中更有效地融入人群。

  • 壓抑或掩飾自閉行為:自閉光譜女性可能會努力隱藏自己的特質、行為或興趣,以避免引人注目。這可能包括盡量減少與自閉光譜特質有關的感官刺激行為(重複性動作或聲音)。透過減少或掩飾這些特質,他們希望能融入這些行為可能會被歧視或誤解的環境中。

  • 調整交談方式:有些人可能會改變他們在社交場合的交談方式。他們可能會選擇被認為更容易被社會接受的話題,或者將話題從可能暴露他們特殊興趣的地方引開,而這些興趣可能與神經正常的同輩不同。這樣一來,他們就能調整自己的互動方式,以更 「典型 」的方式與他人保持聯繫。

  • 觀察和模仿社會規範:另一種行為是密切注意他人在各種環境中的行為,然後模擬這些模式。這可能意味著採用特定的行為規範,甚至調整個人習慣,以模仿在主要社會群體中看到的行為,這是偽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互動過程中的刻意自我審查:自閉光譜人士可能會在社交過程中不斷檢視自己,以判斷自己是否正確地 「參與」。他們可能會非常注意自己的語氣、用詞,甚至是臉部表情,以確保符合他們認為可接受的行為。這種形式的自我調節有助於減輕他們自閉光譜的外在表現 對診斷和社會觀感的影響。

這些例子說明,偽裝不只是單一的行為,而是一整套複雜且耗能的策略。自閉光譜人士可能會採用這些策略,試圖更順利地在社交場合中遊刃有餘,蛋這些努力常伴隨情緒耗竭與焦慮,對個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





4. 被心理困擾掩蓋的自閉特質

自閉光譜女性常因長期偽裝,導致焦慮、憂鬱、飲食障礙等問題浮現,進一步掩蓋了其根本的神經多樣性特質。臨床上,這些心理困擾往往成為她們就醫的主要原因,而非自閉光譜本身。

常見被誤認為主因的心理狀態包括:

  • 焦慮

  • 憂鬱

  • 飲食障礙

  • 邊緣型人格障礙

這些狀態可能是長年未被理解的自閉光譜經驗所累積的情緒反應,而不是獨立的精神狀態。


當她們的真實樣貌終於被肯定

許多自閉光譜女性直到成年後,甚至歷經職涯或親密關係中的情緒崩潰,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屬於神經多樣性的一員。她們往往形容過往的生活像是「過度努力」與「不被理解」的拉扯。

所幸,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研究與社會對女性自閉特質的關注,也有更多專業人員願意重新檢視過去的偏誤。我們需要更精準、具敏感度的診斷工具,也需要讓每位孩子與成人的聲音被聽見——不論他們的特質以何種方式呈現。


這是一段仍在進行的旅程,但每一步理解與接納,都是向更包容社會邁進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身邊也有類似經驗,或者對這個主題有共鳴,歡迎留言分享,也鼓勵你分享這篇文章給可能需要的家人與朋友。💛



 

參考文獻:

  • Cary, E., Rao, A., Matsuba, E., & Russo, N. (2023). Barriers to an Autistic Identity: How RRBs may Contribute to the Underdiagnosis of Females.. 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109. https://doi.org/10.1016/j.rasd.2023.102275.

  • Cook, J., Hull, L., & Mandy, W. (2024). Improving Diagnostic Procedures in Autism for Girls and Women: A Narrative Review.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 and Treatment, 20, 505 - 514. https://doi.org/10.2147/NDT.S372723.

  • Kentrou, V., Livingston, L. A., Grove, R., Hoekstra, R. A., & Begeer, S. (2024). Perceived misdiagnosis of psychiatric conditions in autistic adults. eClinicalMedicine, 71, 102586. Frequent posts compete for visibility, potentially lowering engagement. Spread out your content to improve reach.

  • McQuaid, G., Strang, J., & Jack, A. (2024). Borderline Personality as a Factor in Late, Missed, and Mis-Diagnosis in Autistic Girls and Women: A Conceptual Analysis.. Autism in adulthood : 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 6 4, 401-427 . https://doi.org/10.1089/aut.2023.0034.

  • Milner, V., Colvert, E., Hull, L., Cook, J., Ali, D., Mandy, W., & Happé, F. (2023). Does camouflaging predict age at autism diagnosis? A comparison of autistic men and women. Autism Research, 17, 626 - 636. https://doi.org/10.1002/aur.3059.

  • Perry, E., Mandy, W., Hull, L., & Cage, E. (2020). Understanding Camouflaging as a Response to Autism-Related Stigma: A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52, 800 - 810. https://doi.org/10.1007/s10803-021-04987-w.

  • Radulski, E. (2022). Conceptualising Autistic Masking, Camouflaging, and Neurotypical Privilege: Towards a Minority Group Model of Neurodiversity. Human Development, 66, 113 - 127. https://doi.org/10.1159/000524122.


Commentaires


Featured Posts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